本月聯博要你知道的三件事:
1. 銀行財報表現強勁。雖出現違約事件,但整體信用市場仍維持穩健。
2. 信用市場報酬表現差異大,應重視標的選擇而非一味追高。
3. 配置維持中性水準並保持主動操作:投資組合再平衡、適度增加存續期間。
發生什麼事:違約事件發生,市場波動性回歸
近兩週來,市場受到三大主題影響:銀行強勁財報、違約事件,以及波動性上升。
美國大型銀行以穩健的姿態拉開財報季序幕,資產負債表維持健康、信用品質穩定,管理階層整體語氣偏正向。不過,美國汽車零件製造商First Brands於9月底聲請破產,引發市場對承銷標準與潛在信用壓力浮現的疑慮,加上區域銀行爆出鉅額壞帳,信用緊張情緒逐漸蔓延至區域金融體系。
市場透視:公開信用市場體質仍良好,有利主動選擇策略
在公開的非投資等級債券市場,整體而言企業體質良好,但不同標的的報酬表現差距大,使得投資研究的重要性更高,建議聚焦於現金流確實、結構合理、資訊透明度高的標的。在私募信用市場,資金流入速度遠超過可投資標的的供給,私募借款人規模較小、資訊揭露更少、次級流動性更低。此外,部分在公開市場難以達到合理定價的發行人,轉而以私募形式籌資,經理人的紀律與篩選能力比以往更加重要。
從整體來看,銀行體質仍健全,特別是全國性大型銀行。需要關注的是銀行與私募信用間的連結,若經濟週期反轉,潛在損失可能先在這些領域浮現。市場雜訊不少,但我們認為公開信用市場依然維持良好體質,這樣的環境仍有利於息收;此外,透過主動選擇策略較有機會創造超額報酬。
▎投資對策
信用市場通常是「最早的預警訊號」,若信用市場出現流動性緊縮,景氣放緩的速度將會更快,現階段投資人可考慮以下策略方向:
第一,維持中性投資組合並保持主動。適度減碼股票部位、增加債券部位。優先選擇能嚴謹審核信用品質、靈活調整產業與債券天期配置、保留適度現金彈性、且能在市場報酬差距拉大時避開潛在風險的經理人。
第二,短天期非投資等級債券。在獲取收益的同時可望降低對利率的敏感度,因為較短的債券到期期間有助於減少價格波動,在市場修正或賣壓出現時,下跌幅度也通常小於整體非投資等級債市與股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