債券殖利率處於如此高檔,有人或許覺得並不正常。但過去殖利率趨近於零、投資人苦無收益的年代,其實才是反常現象。聯博認為,受到結構性因素的影響,全球已重回利率較高的年代,投資人如今可以發掘收益來源,一反過去多年收益難尋的情況。儘管殖利率增勢帶來陣痛,但聯博認為最壞的情況大致已經過去。
公司債券後市可期
經濟出現衰退隱憂時,投資人通常對公司債券敬而遠之。信用基本面在經濟放慢前通常會減弱,而隨著經濟成長力道與需求進一步降低,發債企業接著陷入降級與違約週期。
然而,目前的情況並不同,發債企業的財務體質更加健全,優於過去經濟衰退的情況,原因之一在於,兩年前疫情爆發時,信用債券市場已經歷一段違約週期,倖存的企業均擁有強勁財務,過去兩年保守管理資產負債表與流動性,即使獲利能力已經回溫亦不例外。
無論是投資等級企業還是非投資等級企業,利息保障倍數達過去15年來高點。其他基本面指標如槓桿比率、自由現金流/負債比、EBITDA利潤率等,亦處於歷史極低或極高檔。儘管聯博認為上述指標將會趨緩,但預計不會出現嚴重跌幅,進而導致降級潮與違約潮。
此外,自疫情爆發以來,非投資等級發債企業紛紛聚焦在延長到期日,故沒有「到期潮」逼近的問題,亦即有相當大比重的債券即將到期,發債企業必須以現行利率發行新債。事實上,在2025年底前,市場僅有20%的債券到期,多數債券的到期日介於2026年到2029年之間,相當於在債券殖利率攀升之際打開壓力閥,因為到期日逐步來臨且延長,有助於減緩殖利率攀升對企業的衝擊。
2023年投資策略:有耐心、重彈性、求平衡
置身當前環境,建議主動式投資人做到以下幾點,以期締造理想報酬。
1. 尋求通膨保護。投資組合不妨納入明確因應通膨的部位,例如抗通膨美國公債 (TIPS) 與通膨交換契約(CPI Swaps)。倘若各國央行達成任務,聯博認為通膨最終將落在2%到4%的區間,高於數十年水準,但遠低於2022年。也就是說,美國聯準會與歐洲央行過去通常視2%為通膨率上限,未來幾年反而成為下限。
2. 逐步布局信用債券。風險性資產目前殖利率遠高於近幾年水準,為投資人帶來暌違已久的收益機會。「具利差優勢的券種」如投資等級公司債券、非投資等級公司債券,以及包括商業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 (CMBS) 與信用風險移轉債券 (CRTs) 在內的證券化資產,亦能緩衝通膨衝擊,提供較大的經常性收益來源。
然而,並非所有風險性資產同樣具有吸引力。舉例而言,儘管新興市場債券的評價具吸引力,但隨著全球經濟放慢與通膨高漲,新興市場前景仍舊面臨嚴峻考驗,因此擇優慎選標的仍是投資關鍵。
3. 持續配置存續期資產。布局信用債券不代表棄守存續期資產,亦即利率曝險部位。在通膨降溫、經濟放慢的背景下,存續期資產通常有利於投資組合。
4. 平衡布局。在最具成效的主動式策略當中,有些策略布局公債與其他利率敏感資產的同時,亦搭配成長型信用資產,整合於單一而動態管理的投資組合,此舉有助於平衡利率風險與信用風險。將彼此呈負相關的資產再平衡,有助於締造收益與潛在報酬,同時在風險性資產重挫之際亦能限制跌幅。
5. 保持投資彈性。有些投資人會隨多空消息起舞,但主動式投資人應該做好準備,掌握資產評價與投資時機迅速變動的機會。整體而言,在經濟環境與市場態勢訊息萬變的背景下,放眼全球、橫跨多元類別的投資策略更能發揮效果,投資人能夠密切關注市況與評價,視情況調整投資組合。
新的一年將帶來挑戰與機會,但只要沉著面對市場,債券投資人便能冷靜因應變數、擁抱高殖利率帶來的收益來源、妥善配置投資組合,在2023年締造理想績效。